• 文化育人

青春赋能振兴路,丹江沃土绽新颜|“豫你相应”“三生三美”志愿服务队前往淅川县邹庄村、王井村开展现代农业创新调研


发布日期:2025-07-06    浏览次数:

探寻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融合新路径,解码南水北调移民区“绿富双赢”的产业基因,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7月初,学校团委组织“豫你相应”“三生三美”志愿服务队前往淅川县邹庄村、王井村开展现代农业创新调研,在智慧大棚与立体农园中触摸农业强省的脉动。

蝴蝶兰开出“科技花”,智慧农业叩响致富门

在浙川县果药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培育苗中心的驯化棚内,蝴蝶兰幼苗在智能温控系统中舒展枝叶。一支由移民二代组成的创业团队,引进荷兰组培技术,实现从选苗脱毒、无菌培育到花期调控流程标准化作业。组培苗经1年温室驯化,再移栽至大棚生长8个月,最终以每株高价销往全国各地。实践队员感叹:“如今的农业生产,相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机植保、卫星监测病虫害等技术的应用,把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又传承了农耕文明,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猕猴桃架下“金豆子”:立体农场激活亩产效益

为让“寸土”生“寸金”,邹庄村移民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在邹庄村的农业果园基地,曾接待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淅川县农业局张局长,为实践队员们进行了详细讲解。果园里,猕猴桃架整齐排列,藤蔓顺着架子攀爬生长;猕猴桃架下,花生植株错落分布,茁壮成长。立体种植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潜力,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邹庄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实现移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目标。

柑橘林改写“旱塬命”:特色种植破解生态困局

王井村的蜕变更显韧性。这座丹江畔的移民村,曾因沙质土壤蓄水力差,遇旱则绝收。为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农业生产难题,农业专家“把脉开方”,引种耐旱柑橘,让村民们找到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在柑橘种植基地,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了村支书的详细讲解,收获颇丰。通过实地学习,他们不仅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深入了解到现代化大规模果园的科学种植模式、精细化管理技术以及高效采收流程。当亲眼目睹果农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得知每位采摘工人日均手工采收量高达千余斤时,队员们无不为之动容,队员们纷纷卷起袖子,跟着学习除草、疏枝等田间管理技术。这一刻,沾满泥土的双手、被汗水浸湿的衣背,都成为了同学们理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教科书。

如今的王井村早已实现产业蝶变,其皮薄肉厚、汁多味甜的优质柑橘享誉全国。每到金秋收获时节,来自五湖四海的采购商便纷至沓来,满载柑橘的货车络绎不绝。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特色产业致富的华丽转身。

图示, 示意图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ver1

电商直播架设“云上桥”,青春流量带动乡村销量

移民村的优质农产品虽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志愿服务队迅速搭建起个人直播间,他们用镜头架起爱心助农桥,用青春流量带动乡村销量。他们不仅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涓涓活水。

图示, 示意图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ver1

一渠清水北送,万亩青绿生金。淅川移民村用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这些扎根土地的探索与奋斗,深深触动了实践队员。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把在移民村学到的经验和方法推广开来,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丹江两岸谱写出新时代的丰收乐章,以青春智慧持续浇灌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