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引领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2024年7月6日,学校团委带领“豫你相应”、“三生三美”两支志愿服务队来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服务点荣成的“花村”和“画村”,紧系“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在实践中学习、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三百人家皆花匠。”这话出自百余年前,说的是荣成车脚河村,又名“花村”。这里三面群山环抱,一面眺望大海。7月6日上午,循着村头的花香,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向上,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这座美丽的村落。村支书唐传学告诉队员们,“花村”有着300余年养花历史,养花对村民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走了出去,住进了城市的现代化楼房,有了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多的花农没了接班人,令车脚河村发展进入瓶颈。为了打破瓶颈,车脚河村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开启了“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随着荣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在荣成“荣归故里”计划助推下,一个个返乡的普通人用一个个最普遍的创业故事,以花为载体,把“花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张名片。
实践队员们被这些普通人的成就所震撼,深刻理解了国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唐传学的带领下,队员们看到了价值百万的百年桂花树,也见到了使用嫁接技术培养五色花朵的“科技树”。在花卉养殖园区,队员们向村民请教了种花养花的主要技巧,学习了花卉种植的要领。在养殖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和村民一起浇灌了园区的植物。劳动结束后,队员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交流了使用网络宣传销售文案的途径和方法,为下一步“花村”花农致富途径的迭代发展出谋划策。
石岛向西,有一个坐落山海间的古老小村,这里的每名村民都能用一支笔、一张纸描画天马行空的山海创意与家乡印象,记录下最美丽的田园栖居。7月6日下午,实践队员和牧云庵社区志愿者们一起,来到了牧云庵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大家了解了“画村”的蝶变史。60年代,来自各大美院的老师来到这里写生,村里的青年就跟着这些老师一起学画画,长期坚持下去的青年在绘画领域有一定成就之后,就带动一代人又一代人学习绘画,绘画的传统就在村里延续下来。但是,直到不久前,这个渔村还是远近闻名的乱村,人心不齐,致富无门。如今的牧云庵社区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依托当地海滨风光和书画传统打造“画村”,整个村子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精神面貌如同按下了“刷新键”,焕然一新。同时,“画村”牧云庵也以另一种方式为渔民绘出了致富路。
为了探索“画村”致富路,实践队员和牧云庵社区志愿者们一起,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活动。在牧云庵画室,成排的绘画作品描绘着渔民在海上捕鱼的场景和村中的美景、建筑。画师奶奶们向大家展示了平日里的绘画过程,讲述了每一幅画背后的取景故事。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接着,队员们拿起画笔,在画师奶奶的专业指导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美画作。
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由于当地画师年龄普遍偏高,口音较重,交流时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通过深入了解,大家决定以牧云庵画室为主,针对本地绘画作品宣传、销售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开展一次普通话推广活动。队员们耐心地给奶奶翻译着方言,奶奶们也都热情地模仿着。有的队员还教奶奶们如何使用手机上的方言翻译器,有效的提高了当地画师们的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把中国汉字的优美、普通话的魅力推广普及至整个“画村”,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绘就牧云庵乡村振兴新画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花村出富贵,画村绘蓝图。这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亲身体会到了国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到了国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的重大意义。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道远,实践队员们将继续传播乡村振兴声音,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作为,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