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育人

童声绕梁推普韵,助力乡村启新程|团委“豫你相应”志愿服务队赴梨林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6-28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625日,团委带领“豫你相应”志愿服务队前往济源市梨林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方音溯源 推普寻径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根脉,更是乡村振兴的纽带。为了掌握当地语言实情第一手资料,更有效、更精准地开展推普活动,团队成员分成四个小组,深入幼儿园班级、校园周边社区、镇文化站,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实地观察记录等形式,系统梳理当地居民语言使用习惯、方言留存现状及普通话普及难点。调研发现,老年群体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青少年虽具备基础普通话能力,但存在平翘舌混淆、声调不准等问题。这一结果为后续定制化推普课程提供了精准依据,团队成员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方言环境影响,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推普课程。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26_057

舞动音律,趣学雅言

a——手臂展翅,o——弯腰画圆,e——踮脚望远!” 这是志愿者们为了更好地解决幼儿发音混淆问题设计的《汉字形体操》。体操将拼音发音训练融入舞蹈律动,让抽象的音节化为具象的肢体语言。跟随音乐,孩子们在跳跃旋转中慢慢掌握发音技巧,在笑声与朗读声中激发了语言表达自信。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兴奋地说:“原来记拼音可以像跳舞一样好玩!”舞蹈瞬间拉近了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为营造“敢说、乐说、会说”的推普氛围奠定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31_567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34_903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37_883

乡音新唱,童声筑梦

小小推车里有吃不完的鸡蛋不翻,有妈妈的爱和妈妈的青春,和我们最爱的早餐”这是团队创新选取的济源民谣《鸡蛋不翻》。在一阵阵稚嫩的童声中,孩子们开始“童谣接龙”,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展现自我,方言词汇“不翻”在游戏中精准转化为普通话发音,让普通话通过民谣扎根生活场景、唤醒文化认同、激发表达自信,在稚嫩童声中绽放方言与雅言的双生花。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40_946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43_682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46_297

拍手齐诵,乡韵共融

童谣余韵未歇,节奏明快的拍手歌随即登场。由队员们用普通话清晰领唱,百余名幼童一起合唱“普通话拍手歌”。歌曲深度结合了本地农事生活词汇与声韵规律,将“施肥浇水”等生产场景融入歌词韵律。孩子们边拍手边跟唱“玉米黄,麦穗香”,队员们耐心纠正同学们发音中的问题,以“小手拍大手”游戏示范“施肥”等易错词发音,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随着节奏越来越快,节奏加快,孩子们咬字愈发清晰,农事词汇“浇水”“丰收”在韵律中脱口而出,方言腔调逐渐向标准音靠拢,教室里响起了字正腔圆的童声合唱,方言音调与普通话韵律在拍手间和谐交融。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52_914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55_817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558_591

乡音新唱,童声筑梦

欢乐的时光总是翩然而逝。在一声声“哥哥姐姐再见”的呼唤中,刚刚大手牵小手的队员和孩子们依依不舍挥手道别。孩子们是乡土文化的未来火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星,是联通城乡的鲜活纽带,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走出地域局限,汲取先进知识,反哺家乡建设,为民族复兴筑牢语言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601_993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605_630

书同文,车同轨。普通话的意义就在于打破沟通壁垒,激活文化认同、畅通经济脉络、凝聚民族情感,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这次活动有效提升了梨林镇中心幼儿园儿童的语言表达自信,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普通话的种子,架起乡土与远方的桥梁,燃亮文化传承的星火。志愿者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共建机制,为推普活动注入持久动力,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语言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22_181608_898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团委